時間:2025-10-13 11:43
聽一個朋友講了這么一件事:
一家經營還不錯的社區型購物中心,樓下負一層是盒馬超市,有單獨的入口從地上下來,同時又在負一層與購物中心相連通。超市開業在9:00,購物中心開業為10:00,朋友在快10:00時到超市購物,之后從超市進入購物中心,此時離購物中心開門還有幾分鐘時間,中間沒有阻攔,沒有提示說明不能進入購物中心內。正在朋友在購物中心商戶購買商品時(注:此時商戶可以營業了),商場保安出現了,非常生硬的說:你是干什么的?還沒開業,請你出去!
朋友非常生氣,還沒遇到過商場這樣對顧客說話,并且諷刺的是,商場的廣播里正在播放營業前對服務人員的要求,大意是用禮貌用語、歡迎、謝謝之類的。其實這件事有很多更好的解決方式,比如在超市和購物中心之間增加隔擋,不到時間不打開;比如安排人員告知;比如保安可以以更客氣的方式和顧客溝通。實際上都沒有。
當前商業普遍不很景氣,有顧客到店,就應該千方百計服務好,而不是還用若干年前以我為主的觀念在服務。對于一家口碑還不錯的商場尚且如此,其它就更可想而知了。實際上,就算這家商場,其衛生間也是常常臟得下不去腳。由此看到,實體零售遠遠沒有到“以顧客為中心”的程度,距離精細化運營還差十萬八千里。
延展開,精細化不足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數據驅動能力薄弱
當前多數實體零售企業仍依賴人工經驗進行選品和決策,缺乏系統性數據分析工具。例如,引進商戶與商場客群不匹配,頻繁更換;選品階段僅憑歷史銷量判斷,導致新品市場反應較差。部分門店甚至存在ERP系統與業務系統割裂的問題,關鍵數據無法整合,影響補貨、調價等協同效率?
二、全渠道整合不足
盡管90%企業已開發小程序,但平均銷售額占比不足3%,且公私域聯動未形成閉環。案例顯示,部分門店線上與線下客流未能有效結合,社群缺乏長效運營機制導致用戶粘性不足。此外,到家服務、直播等模式因供應鏈環節多、協同差、響應慢,常常出現庫存不同步等問題。
三、流程管理粗放
??門店細節缺失?:包括燈光不足、陳列雜亂等問題。汰換機制僵化?:季節性商品處理滯后,有的季節性自營商品在季末仍有大量庫存未及時促銷,造成資金占用。選品試銷脫節?:有超市在引入新品時,因未結合區域消費偏好分析,導致30%試銷商品滯銷,最終被迫低價清倉?。
四、用戶運營表層化
會員標簽體系不完善,有的僅按消費金額分層,忽略購買頻次和偏好分析,導致促銷活動轉化率低于行業均值。還有門店仍采用群發短信等粗放觸達方式,未實現個性化推薦?。商場員工僅接受標準化話術培訓,缺乏解決個性化問題的能力。甚至在員工培訓中存在死角,如對保安的培訓和管理。
精細化管理和服務的提升,除了口頭上確定“以顧客為中心”的理念,更要通過各個細節踐行,如研究所有消費觸點,梳理服務不足;深化數據協同,提高決策效率;?重構服務流程,建立完整的培訓體系并強化各體員工的培訓;?加強全渠道融合,通過小程序+社群+直播組合,建立“到店-到家-到社群”的立體觸點?……
近期,中國百貨商業協會正在聯系相關企業制定商場“好服務”標準,歡迎大家的關注和參與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