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5-10-14 11:24
截至2024年底,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.1億,占總人口的22%,預計2035年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(來源:綜合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)。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。到2035年,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左右(來源:人民日報2024-05-14)。
隨著銀發人群規模的擴大和銀發經濟規模的增長,實體商業正面臨從傳統零售向適老化服務轉型的歷史性機遇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養老產業政策機制,國務院辦廳于2024年1月15日發布《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》,更強調推動事業產業協同發展。實體商業作為連接供需的核心載體,需通過場景重構、服務升級與生態共建,激活這一數萬億級的市場。
一、銀發經濟市場與政策紅利
市場潛力
當前銀發經濟占GDP比重約6%,到2035年,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,占GDP的10%(來源:《銀發經濟藍皮書: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(2024)》),其中老年醫療保健、文旅消費增速顯著。例如,候鳥式旅居養老模式已催生冬季南方沿海城市超千億元消費市場。
與國際數據對比,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在全球位居中上行列,少子化和長壽趨勢使得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。預計2030年前后,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%。
政策驅動
在國家《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》中,明確提出“發展民生事業,解決急難愁盼”,包括七大項,即擴大老年助餐服務、拓展居家助老服務、發展社區便民服務、優化老年健康服務、完善養老照護服務、豐富老年文體服務、提升農村養老服務等。在很多方面,實體商業大有可為。
技術發展
特別是借助數字化工具,通過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集成應用,銀發產業正從傳統服務向數據驅動轉型。智能穿戴設備、物聯網等技術可精準滿足老年人健康管理、養老監護等個性化需求。同時智慧旅游、智慧醫療等場景的適老化升級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。例如,智慧養老平臺通過整合分散服務需求,實現供需精準對接,形成規模經濟效應。
二、如何參與銀發經濟
空間適老化改造
硬件和設施:例如在主入口設置輪椅輔助按鈕及防滑坡道,自動扶梯調整為慢速模式,通道采用光面材質便于輪椅通行。在電梯旁、樓梯轉角等閑置角落增設休息區,搭配防滑地膠和扶手,提升安全性。
軟件和服務:例如衛生間安裝防滑地磚和緊急呼叫按鈕,設置放大鏡價簽、防滑購物車,增加智能導購系統;標識適當采用大字體設計等。
服務場景創新
主要是業態與場景的適配。如融合健康管理、社交娛樂等需求,打造社區老年生活服務中心;增加養生食品、定制服裝、慢節奏娛樂(如棋牌室)等符合老年需求的品牌;定期更新主題場景(如健康講座、懷舊市集)等。
產業鏈協同發展
銀發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大的產業,在規模的基礎上,可以開展產業鏈協同。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偏好,定制化開發低糖食品、防摔服飾等商品。建立銀發產品直采通道,減少中間環節成本。
三、發展建議
1. 適合商圈需求。根據商業所在商圈消費客群的特點,決定銀發元素、相關商戶的占比和實現方式。
2. 適合硬件條件。有些新增餐飲和服務項目,需要對硬件進行改造,綜合平衡改造成本和收益的關系,決定是否改造、如何改造。
3. 強化合規經營。警惕個別入駐商戶,特別是保健產品和健康服務的虛假宣傳等亂象,做到嚴格進場管理和日常運營管理。
4. 避免同質化競爭:與社區普遍的一般服務相區別,盡可能提供差異化服務。
實體商業參與銀發經濟,既是響應國家戰略的社會責任,也是挖掘新增量的商業必然。通過空間重構、服務升級與生態共建,可形成需求牽引供給、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循環。未來,隨著數智化技術深度應用,實體商業有望成為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現渠道和核心樞紐。